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要以深化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从健全科技治理体系、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加强技术创新引领、激活数字化经营动能、强化创新审慎监管、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为宣传贯彻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特别策划“金融数字化转型优秀实践案例”专栏,促进行业内交流互鉴。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公布了3个实践案例
其中德阳市民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运营
德阳政银企大数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榜
【实践】
建设政银企大数据金融综合平台
促进政务数据规范共享
01
案例概述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意见》(国办发[2021]6号),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德阳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德阳市中心支行、德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协同组织,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德阳市民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运营德阳政银企大数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科技、数据赋能,加大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加快地方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助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02
拟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传统融资常需要银行通过众多渠道获取企业相关信息,评估其信用风险并决定是否提供贷款。由于企业难以准确评估自身信用风险,也难以提供充分的信息让银行了解其经营的真实状况,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
(二)融资成本高。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可能出现利率高、手续费高、贷款周期长、贷款条件苛刻等相关情况,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时间和地点限制。传统融资场景中,企业需要到多家银行营业场所沟通了解融资产品、融资要求、申请融资等。这一系列的对接均需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而且需要企业负责人、股东方、经办人等到现场办理,影响了企业办事的便捷性。
03
典型做法与经验
(一)加强跨领域数据共享。通过本地数据共享平台,高效、规范、安全地引入工商、司法、公积金、不动产等本地政务数据及产业场景数据,进一步拓宽企业画像数据维度,为银行提供参考信息,有效促进银行研发更具针对性的特色金融产品。
(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有效供给。平台汇集了德阳本地2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信贷产品信息,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目标,以数字化金融科技为手段,以政府、监管机构出台政策为导向,有效优化企业与银行融资对接服务模式,提高企业融资对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打造综合性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三)加强多维度数据治理。平台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包括数据去重、数据填充、数据格式化等,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用性,为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奠定基础。
04
应用成效与亮点
(一)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依托平台,打造线上电子化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贷款融资服务。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用户数1887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推送企业账户信息11645条,通过平台累计向企业成功授信总金额38.40亿元,累计放款金额30.90亿元。
(二)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精准性。银行通过平台获取并综合运用工商、司法、税务、公积金等多源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及分析,构建普惠风控模型,辅助评估企业主体的贷款融资风险,提升授信准入精确性。